力乐书屋 - 思考,快与慢 - txt 电子书 免费 下载地址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7-05 01:50:19

思考,快与慢 txt 电子书 免费 下载地址

思考,快与慢 txt格式下载
思考,快与慢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8633558
  • 作者:[美] 丹尼尔·卡尼曼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7
  • 页数:424
  • 价格:69.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7-05 01:50:19

内容简介:

《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

新书上市,连续20多周蝉联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过7个月,横扫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卫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国外权威媒体,《三联生活周刊》、《商学院》、《东方早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争相报道,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

人类究竟有多理性?——思考,快与慢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本书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编辑推荐

50 年前,人们以为我们能驾驭自己的思想。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常常受到许多无法看见的因素所影响。我们虽然身处生活这场游戏之中,但对游戏的机制却不理解,偏见常常导致我们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

关于人类自身还有许多未知之谜,对于自己,我们了解得其实不多。卡尼曼就如思想的拓荒者,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诠释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写就了这部杰作。如果你今年只能读一本书,就读这一本吧。

媒体和专家热评

这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作者

本书是一位智慧巨人的力作,可读性强,睿智,深刻。赶紧买,慢慢读,而且要反复读。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思考方式,读了它,你对工作、世界还有自己的生活的看法都会改变。

——理查德•H.•泰勒,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助推》作者

本书堪称杰作——由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深邃的一位思想家推出的恢弘巨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卡尼曼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应该再得一个普利策奖才对。

——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幸福课》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独创性、最有趣的思想家之一。也许我们这个星球上再无第二个人比他更懂我们怎样作出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了。在这本精彩绝伦的书中,他用一种简单而又吸引人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令人受益一生的智慧。尽管方式简单,其内容却十分深刻。本书是所有怀有好奇之心的人的必读之作。

——史蒂文•列维特,芝加哥大学杰出经济学教授,《魔鬼经济学》与《超爆魔鬼经济学》作者

一本杰出的著作,细节清晰,文笔优美,诠释精准,娓娓道来。它适合于所有系统2还没有完全失效的人阅读。

——《卫报》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入浅出,知识渊博,充满学术价值和自助价值。人类的思考有如此多的缺陷,以至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撰稿声称: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工作从现在起将被铭记数百年,他们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强烈推荐大家购买并阅读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版

阐述人类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好书已经有很多了,但只有一部杰作,那就是这本书。它是我读过的有关人类思维的最伟大的、最富洞见性的一本书。

——《金融时报》

意义深远。就像哥白尼否定地心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一样,卡尼曼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

——《经济学人》

历时五十载,通过对人类判断、决策和选择的研究,卡尼曼写就了这部令人称道的作品。他的优雅有力的观点和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为我们理解自我和思维提大有裨益。

——《华尔街日报》

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这本书作了全面、有说服力的论述。根基于自己的和多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卡尼曼拥有了一种卓越的能力,能够把数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许多科学书通常是前后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节后面往往跟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本书就不是这样,它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波士顿环球报》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系统1,系统2

第1章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行为与注意力

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冲突与自我控制

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

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

第2章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又累又饿的保释官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今天得到1000美元,1年后得到10000美元,你选哪个?

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高达70% ?

平均长度与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

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作为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最低售价是多少?

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

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第13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被闪电击中与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

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

第14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

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

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

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琳达不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出纳吧?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第16章 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

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

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

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偏离预测方向的直觉

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

两位教授候选人,应该选择哪一位?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第19章 “知道”的错觉

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

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

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直觉就在眨眼之间

专家型直觉的习得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直觉的对错评估

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规划谬误: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

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乐观主义者过度自信的代价

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性的经济人

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

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面对财富,你会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

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

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

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第28章 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目标就是参照点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

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

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著名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

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

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

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

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你认为一支三流球队获得NBA 总冠军的可能性有多大?

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

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人忽视?

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

风险政策可以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

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你会卖掉赢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

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

开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跨界交流

联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

同类案件判罚的力度为何不一样?

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挡

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第35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如何测量体验效用?

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体验

记忆没那么可靠

第36章 人生如戏

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

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测量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幸福的方法

第38章 思考生活

生活满意度: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

千万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

结语

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

附录B 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致谢


作者介绍: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心理学家。1934年出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1954年毕业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获心理学与数学学士学位。2002年,因其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决策制定上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发现。他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他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思考,快与慢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思考,快与慢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思考,快与慢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斯洛维克想摆脱专家对风险判断的绝对控制,因此他对专家的理论依据——风险是客观的——发起了挑战。

“风险界定是一种权力运作。”


对风险带有偏见的反应是导致公共政策中优先处理权不稳定和错位的重要原因。立法者和监管人员对民众的无理要求可能会反应过度,因为他们有着很强的政治敏感性,也因为他们和其他民众一样容易抱有同样的认知偏见。

效用层叠(availability cascade):有些情况下,关于某一风险的媒体报道能抓住部分公众的注意力,这部分注意力进而会变成激愤和焦虑。这种情感反应本身就是一种宣扬,会推动媒体跟进报道,继而会令人产生更大的焦虑,波及面也更大。这个循环有时候会因为那些专门负责连续不断地散布扰乱民心消息的个人或组织的刻意操纵而加速运行。媒体竞相制造吸引人眼球的头条新闻,危险也随之升级。一些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的人士试图抑制这种日益增长的恐惧和厌恶情绪,然而收效甚微,非但没有达成初衷,反而激起了不少敌意:所有宣称危险有些夸大其词的人都有“欲盖弥彰”的嫌疑。

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概率忽视和效用层叠两种社会机制的组合必然会导致对小威胁的夸大,有时还会引发严重后果。


我同桑斯坦一样,对非理性的恐惧和应对风险的公共政策的效用层叠都感到不适。不过,我也认同斯洛维克的观点,即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不管理性与否,恐惧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当今世界,将效用层叠发挥到极致的人最有可能是那些恐怖分子。除了几次可怕的事件,比如911事件,恐怖袭击导致的死亡人数与其他死亡原因相比是非常小的。即使在恐怖活动猖獗的国家,比如以色列,每周的死亡人数也远不及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多。

概率忽视和效用层叠的不同在于两种发现的可得性和呈现到脑中的轻松度和概率。媒体不断重复的可怕画面可使每个人处于崩溃的边缘。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想劝自己冷静下来是非常难的。恐怖主义是直接和系统1对话的。


简单说来,如果你听从自己的直觉,就常常会因为把随机事件看做是有规律的事件而犯错。我们都非常愿意相信生活中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随机的。


在文章开头,我引用了一个美国癌症发病率的例子。这个例子本来是有意写给统计学老师看的,我是从前文提到的两位统计学家所写的一篇有趣的文章中看到这个例子的。他们写这篇文章得到盖茨基金会17亿美元的赞助,用以调查那些成功的院校有哪些特点。许多研究人员在那些名声显赫的院校中做调查,希望发现这些学校的与众不同之处,从而寻求成功教学的秘密。这项研究的结论之一是,这些著名院校规模较小。例如在宾夕法尼亚对1662所院校的调查中,排名前50名的院校里有6所规模都较小,是(普通院校)的3倍多。这个数据使得盖茨基金会积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小规模院校,有时会采取将大院校拆分成成小院校的方法。另外,其它著名机构中有一半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例如艾琳伯格基金会和皮尤慈善机构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美国教育部还启用了“小型学习社区计划”。

你可能会觉得上述做法很有道理。我们很容易从因果关系角度去解释小规模院校为什么可以提供优质的教学。我们认为,比起大规模院校,小规模院校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及鼓励,因此能培养出成就卓越的学者。但不幸的是,这样的因果分析师无意义的,因为得到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如果那些向盖茨基金提交报告的统计学调查过最差学校的特点,他们会发现那些较差的学校比水平一般的学校的规模小一些。事实上,规模小的学校办学水平并非一定更高,他们只不过更懂得变通而已。威娜和泽维林说,如果真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大规模院校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所以容易收到好的效果,特别是学生能拿到高分。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

新书上市,连续20多周蝉联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过7个月,横扫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卫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国外权威媒体,《三联生活周刊》、《商学院》、《东方早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争相报道,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

人类究竟有多理性?——思考,快与慢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本书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编辑推荐

50 年前,人们以为我们能驾驭自己的思想。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常常受到许多无法看见的因素所影响。我们虽然身处生活这场游戏之中,但对游戏的机制却不理解,偏见常常导致我们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

关于人类自身还有许多未知之谜,对于自己,我们了解得其实不多。卡尼曼就如思想的拓荒者,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诠释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写就了这部杰作。如果你今年只能读一本书,就读这一本吧。

媒体和专家热评

这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作者

本书是一位智慧巨人的力作,可读性强,睿智,深刻。赶紧买,慢慢读,而且要反复读。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思考方式,读了它,你对工作、世界还有自己的生活的看法都会改变。

——理查德•H.•泰勒,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助推》作者

本书堪称杰作——由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深邃的一位思想家推出的恢弘巨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卡尼曼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应该再得一个普利策奖才对。

——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幸福课》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独创性、最有趣的思想家之一。也许我们这个星球上再无第二个人比他更懂我们怎样作出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了。在这本精彩绝伦的书中,他用一种简单而又吸引人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令人受益一生的智慧。尽管方式简单,其内容却十分深刻。本书是所有怀有好奇之心的人的必读之作。

——史蒂文•列维特,芝加哥大学杰出经济学教授,《魔鬼经济学》与《超爆魔鬼经济学》作者

一本杰出的著作,细节清晰,文笔优美,诠释精准,娓娓道来。它适合于所有系统2还没有完全失效的人阅读。

——《卫报》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入浅出,知识渊博,充满学术价值和自助价值。人类的思考有如此多的缺陷,以至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撰稿声称: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工作从现在起将被铭记数百年,他们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强烈推荐大家购买并阅读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版

阐述人类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好书已经有很多了,但只有一部杰作,那就是这本书。它是我读过的有关人类思维的最伟大的、最富洞见性的一本书。

——《金融时报》

意义深远。就像哥白尼否定地心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一样,卡尼曼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

——《经济学人》

历时五十载,通过对人类判断、决策和选择的研究,卡尼曼写就了这部令人称道的作品。他的优雅有力的观点和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为我们理解自我和思维提大有裨益。

——《华尔街日报》

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这本书作了全面、有说服力的论述。根基于自己的和多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卡尼曼拥有了一种卓越的能力,能够把数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许多科学书通常是前后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节后面往往跟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本书就不是这样,它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波士顿环球报》


精彩短评:

  • 作者: 春花 发布时间:2017-03-08 17:27:52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生长。

  • 作者: Frankel 发布时间:2014-05-26 09:36:18

    看似高大上,开篇以为是讲脑科学的,后来发现就是一个学术版的怪诞心理学,这类书已经很多了,此书写的太罗嗦,而且小样本实验本身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副标题可以是:你看这些愚蠢的人类,可是我也没有答案。

  • 作者: 小澍巫 发布时间:2015-02-09 08:52:57

    读起来太费劲儿,翻译太糟糕了。

  • 作者: 陈美芳˙Ꙫ˙ 发布时间:2017-03-30 12:07:57

    美国人怎么总喜欢把一篇论文能讲清楚的东西写出一本书,难道一个心理学家不知道信息冗余对认知的负面作用么。

  • 作者: 7酱™ 发布时间:2014-06-12 19:17:55

    这本书买了一年多断断续续的看,又掺着看了黑天鹅、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最终看完的时候夹了一大摞即时贴…有空的时候还应该再翻一下。判断某人是否理智的唯一标准是看他是否知行合一而不是他的信念和偏好是否合理。

  • 作者: Elact 发布时间:2013-10-14 19:50:24

    美国烂书的典型,拉杂+不知所云。


深度书评:

  • 还是看台湾版吧

    作者:Terryfong 发布时间:2013-02-09 09:13:07

    在中国,好像只要会用翻译软件,懂些英语就能翻译所有外语书。这本书就是个例子。这三个译者是谁?胡晓姣好像是教外语的,其余两位GOOGLE不到。

    大家再看看台湾版的翻译者的情况,学术背景、翻译书的资历。

    对国内出版社这种漠视质量的行径非常愤怒,糟蹋了原书,浪费了读者时间。国内版和台湾版相比,文字生硬毫无生气。虽然不算是最差,但是也不能接受(见过很多国外教材的简体中文版简直像是用GOOGLE翻译直接搞过来的,例如《简明逻辑学导论》)

    中信出版社,你拿了这么多好书来破坏,用心何在呢?

  • 好奇的理性

    作者:坚定躺平的锡兵 发布时间:2013-05-20 23:52:55

    一般来说,我会尽量避免“最佳图书”之类的表达,此之蜜糖、彼之毒药,从个人好恶出发的评价往往缺乏参考价值。不过,我很想说 《思考,快与慢》是我见过的最有用的书。原因有三:首先,这是本讲述知识和方法的工具书,有用与否相对客观,可以评价;其次,这本书的主题“如何思考”,涉及全体有脑子的人,远远超过《新华字典》(适用于中文使用者)和《圣经》(适用于基督徒)的适用范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结论是基于严谨事实、通过科学方法推导出来的,不管和“常识”是否相符,都不由你不相信。有些人或许会把这本书和那些文字漂亮但全是作者主观之见的心灵、励志书籍相提并论,但这种相似只在表面上,内里的东西则恰好南辕北辙。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曰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曰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卡尼曼的理论不能不让我想到最近看的另一本书: 威灵汉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校》(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96828/

    )。威灵汉在他的书中把人类的思考机制划分为长期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期记忆负责存储人类在过往经历中获得的知识或方法,而工作记忆负责从外界环境和长期记忆中获取信息,并基于理性的过程推导出所需的结论。两相比较,系统1的工作模式可理解为仅通过环境刺激和长期记忆得到结论的过程,而系统2的工作模式则另外加入了工作记忆。对人类个体而言,工作记忆空间都是十分有限也难以扩展的,但通过在工作记忆中的反复练习,我们有望将很多知识或方法存储到长期记忆中(比如,九九乘法表)。使长期记忆扩容,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学习。

    显而易见,威灵汉的理论非常完美地支持了卡尼曼的诸多论点。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习得的。这当然就是卡尼曼写书的前提。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在描述和论证过程中,卡尼曼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这些实验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感兴趣的人自可以看书去了解具体的实验和论证,下面是几个本书以外的问题,用卡尼曼的理论也解释得很好。

    为什么本书的中文版被归类于行为经济学?

    卡尼曼是一个心理学或认知科学家,本书也是地道的心理学著作。他虽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那只表明他的理论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和应用。如果中文版编辑不是有意如此(比如认为经济学比心理学更吸引眼球而故意篡改),那么他大概是通过两次类比得到了这个错误的归类,即“卡尼曼得过经济学奖”=“卡尼曼是经济学家”=“卡尼曼的书是经济学著作”。按书中所言,这是一种用简单问题(“作者得了哪类诺贝尔奖”)替换复杂问题(本书的归类?)的、典型的启发式解答法,根子上是系统2的懒惰作怪。同样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论坛上争论时,人们很愿意给反对者贴上标签(五毛、五美分、愤青、傻逼,等等,等等),但不太愿意认真分析对方的言辞。

    为什么张召忠预测海湾战争完全失败?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在美军进入巴格达以后,张教授依旧自信满满地预测着巷战、口袋阵和人民战争。那会儿就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萨达姆大势已去,张教授是吃错了什么药呢?再次地,我们得先假设教授不是领了上峰的命令特别装扮成小丑,而是在认真严肃地预测。在此假设成立的前提下,我们知道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使得他一错再错。一、光环效应,即自身的专家头衔让他盲目自信,专家身份本来与问题的解答并无直接关联,却容易让人错误地高估带有光环的解答的准确性,他也因此更愿意去预测一些小概率事件;二、厌恶损失,在美伊战争中张的损失就是预测失败,为了避免损失兑现,他就像输急了的赌徒,在小概率事件上不断下注,希望一把赢回全部,结果当然是输得精光了。当然,张教授并不承认失败,他把预测错误的原因推给自己获得的信息不完全。这种绝不认错的劲头,也是光环效应作怪,

    为什么H7N9令人在意?

    今年清明我们在苏州玩,家里人一天一个电话来,说的都是H7N9又有新病例了,劝我们立刻回家。从统计结果来说,在苏州碰到H7N9的可能性远低于遭遇车祸的概率。但为何是H7N9而非车祸让人这么在意呢?原因一:情绪启发,H7N9反复出现在各类新闻渠道中,引发恐惧的体验,因而让人高估其危险程度;原因二:确定性效应,车祸的概率大一些,但很难完全避免;H7N9虽然概率更小,但返回老家似乎就可把发生概率降低至零了,让H7N9确定不出现这种想法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也因此让人赋予这种位于确定性边缘的极小幅度概率变化以非常大的权重。

    讲了这么些,似乎偏见很糟糕,不过事实正好相反。存在即合理,人类的种种非理性偏见都是长期演化中得来的有益于生存和繁衍的特质。相比收益更看重风险,才能躲避危险;遇到事物采用启发式联想,才能快速归类、快速反应。如果进行统计分析的话,只有在采用某种偏见进行分析时成功率较高,这种偏见才有可能固化和遗传下来。理性作为人类新近才发明的新武器,只是在非理性失败的地方进行补救的。当然,在现代社会中,需要补救的地方可能会越来越多。如果这是一种环境选择压力,人类应该在朝着理性的方向飞速前进。可惜我们这一代人是无法指望这种变化在基因水平上出现了,不过我们还有反复练习这一诀窍,可以把理性的思维模式压入脑海中长期记忆的那部分。

    最后点一下题,理性应该和好奇心是相辅相成的。有好奇心的人不会把观察到的事物直接归入已经了解的某一类,他们会观察、推演、不放过任何奇特的特征,认真总结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及和相似物的异同。唯有这样,陌生的事物才能显露,人的视线才可投向更远的地方。

    ————————————————补充分割线————————————————

    认知放松: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系统2更不愿意工作,人也因此更容易相信系统1给出的判断。因此清晰美观的字体、简洁明确的描述,甚至是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都有助于让人信服。

    典型性偏好:人们习惯从事物中发觉和选取典型性样本,不习惯进行汇总和统计。因此,估计一堆线段的平均长度比估计一堆线段的总长度要容易得多。

    因果性解释:人们习惯于用因果关系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因此故事比统计概率更能说服我们。

    随机性误解:在一个随机数序列中,8888888和8243296出现的概率是一样,但未经过统计学训练的人很难相信这一点。他们会倾向于用虚假的因果关系去解释他们认为不随机的事件。

    回归现象:如果学生在日常练习中的成绩是围绕某个平均值波动的,那么一次特别突出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下降,一次特别糟糕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上升。但用因果关系去解释这一现象就会引发错误,比如得到结论说:批评比表扬更容易使人进步。

    光环效应:我们对事件的判断受到与结论无关而与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物干扰。

    锚定效应:人们在回答某些问题时会从一个初始值(锚定值)出发,在数值调整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范围后停止。(比如估算珠峰上水的沸点时,会从100度向下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因此,当你可以给出锚定值时,你就可以影响人们的评估结果。在一个实际例子里,超市以9折促销汤罐头,有一半时间摆了“每人限购12罐”的牌子,这期间买了汤罐头的人平均购买7罐;另一半时间没有这个牌子,平均每人仅购买了3罐。

    框架效应: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3个月内会有10%的病人死亡”,虽然两个表述的意思完全一致,但前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积极感受,哪怕受众都是医生(专业人士)。

    启发式判断:处理自身不了解的问题时,人们倾向于找到一个简单或熟悉的问题,并用该问题的答案替代真正的答案。

    可得性偏见:评估事件时,我们会给予自己有直观感受的部分更高的权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比如,高估自己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程度;高估经常被媒体报道的灾难或疾病的危险程度。

    自信不可靠:比较可靠的专家知识来自于有规律可循的领域,并应通过长期训练积累而来,比如消防队员、护士,等等。在规律尚未被人类掌握的领域,自信的专家不会比猴子做得更好(作者所举的例子包括股票投资和社会政治)。

    量化公式可靠:量化公式可以帮助修订主观判断的偏差。比如,有评分表帮助的面试官会比单靠主观判断的面试官做出更准确的面试判断。

    前景理论:人们规避损失的愿望强于获得收益的愿望,即从损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于获得100元得到的快乐。从演化角度看,这是因为风险厌恶型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前景理论推论:人们倾向于在获得收益时偏爱确定性,在遭受损失时甘冒风险。比如在100%获得900元和90%获得1000元之间选择前者,在100%损失900元和90%损失1000元之间选择后者。

    禀赋效应:为另外一个重要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 泰勒提出,人们会高估已经获得的物品的价值(因为厌恶损失),除非这个物品的主要属性就是交易(比如钱)。

    峰终效应:在作者所举的实验中,被试的手被分两次放到冷水中,第一次60秒;第二次60秒+30秒,后面的30秒水逐渐升温,到最后就不那么刺骨了。让被试挑选一种方式再来一次时,多数人选择了90秒的那种!总的来说,人们对某段体验的记忆约等于体验的峰值强度和体验结束时强度的平均值。换言之,比起过程或过程长度,结局更为重要。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微信读书(484+)
  • 差评少(453+)
  • pdf(476+)
  • 无缺页(422+)
  • 中评多(391+)
  • 图书多(468+)
  • 体验满分(248+)
  • 无漏页(282+)

下载评价

  • 网友 饶***丽: ( 2024-11-02 01:38:32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石***烟: ( 2024-10-31 04:54:22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潘***丽: ( 2024-10-21 13:37:3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石***致: ( 2024-11-04 03:05:57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国***舒: ( 2024-11-02 05:45:18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寇***音: ( 2024-10-24 00:51:11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后***之: ( 2024-10-23 04:11:01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师***怀: ( 2024-10-22 14:56:13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孙***夏: ( 2024-10-22 19:16:52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康***溪: ( 2024-11-16 10:38:39 )

    强烈推荐!!!

  • 网友 习***蓉: ( 2024-11-05 12:48:01 )

    品相完美

  • 网友 焦***山: ( 2024-11-05 06:40:13 )

    不错。。。。。

  • 网友 辛***玮: ( 2024-11-19 21:55:44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宫***凡: ( 2024-11-11 11:40:42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最新书籍
随机推荐